孩子為什么愛“說謊”
可能是那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使得很多家長對幼兒嘴里冒出的‘謊言’非常擔心,會將其與社會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幼兒說出的那些荒誕的‘謊言’往往很容易被家長察覺,家長們也勤于糾正孩子們的‘錯誤想法’。我想這里提到的‘謊言’之所以加注引號,是因為此時的謊言與成人們理解的謊言不同。
3~6歲左右的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還不能讓他們真的區(qū)分開想象與現(xiàn)實的區(qū)別。幼兒喜歡看動畫片,這恰恰是說明動畫片中的想象內(nèi)容與幼兒的心智發(fā)展水平契合。成人們有時為了震懾孩子編織的‘謊言’也會讓孩子們信以為真,比如早年間聽到老輩人常說的:你如果不聽話,就讓大老虎叼走了!這些情況,都成為幼兒對想象和現(xiàn)實尚無法區(qū)分的佐證。
然而,如果家長過于嚴苛的對孩子強調事實或現(xiàn)實,某種意義上是在扼殺孩子的想象力。然而,這一切往往是在家長不自知的情況下發(fā)生的,等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缺乏想象力時,又要花錢報班,開發(fā)孩子的想象力。
當然,此刻一定有家長提出質疑,難道說就讓孩子這樣一直做下去?回答這個質疑,首先需要說明以上的內(nèi)容都是幼兒生理發(fā)展水平帶來的標準性現(xiàn)象,換句話說如果你家的寶寶3歲左右時,你發(fā)現(xiàn)他開始有了一些怪異的想法,那么需要恭喜你。這說明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正以一個良性的健康的方向穩(wěn)步前進。
幫助孩子區(qū)分想象和現(xiàn)實,還要最大限度的保護孩子的想象力,確實需要在對孩子的‘說謊’現(xiàn)象進行更多的解釋。
幼兒“說謊”大致分為兩種:
無意識“說謊”:此時幼兒完全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真的還是假的。把一些錯覺或想象當成現(xiàn)實說出來。隨著他們在幼兒園的人際交往機會的增加,交流機會的頻繁,使得幼兒有了更多的獲得外界信息的機會,這個階段也是他們的想象力無限豐富的時候,甚至他們就陷在自己多姿多彩的想象出來的世界里。與此同時,他們相互之間也開始出現(xiàn)了類似成人間的競爭、合作等人際間現(xiàn)象。
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夸大自己的想象也是常常發(fā)生的,比如我們可以在幼兒間對話中聽到類似的內(nèi)容:“我們家有只特別特別大的貓貓,你家有嗎?”“哪算什么呀,我媽媽說明天給我買一只大獅子!”“啊?大獅子?是那種能吃人的大獅子嗎?”“當然了!等我有了大獅子,看誰還敢欺負我。呵呵”這些對話,在大人眼里,簡直就是胡言亂語。但是孩子們都是非常嚴肅的進行這種對話,沒有‘笑場’的。
有意識“說謊”:這類‘謊言’的出現(xiàn),往往都與孩子的社會化水平有關,這類謊言往往帶著更多的目的性。越來越接近成年人說的那種謊言,有些學者將其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孩子都喜歡聽到家長的肯定和贊美,有時候為此他們也會編一些謊言滿足自己這方面的需要。
比如,寶寶摔了一跤,膝蓋破了。媽媽看到后非常緊張馬上問寶寶:“摔疼沒有?”寶寶能夠感受到媽媽的緊張,為了安慰媽媽,寶寶會說:“媽媽,我不疼,你別擔心。”父母聽到孩子這樣的話,都會感到安慰,有些家長為此很感動會在與其他成人表達寶寶這種體貼父母的行為,寶寶從中得到了肯定,今后會越來越多的表現(xiàn)出成人眼中的‘堅強’。因此,成人的世界將這種話語賦予“善意的謊言”表示肯定。
另外一種情況常常是為了避免懲罰,出于自我保護說出的謊言。與之前的那種相比,這類謊言幾乎是不能被社會道德或家長們所接受的。5歲的哥哥和3歲的妹妹在家玩耍時不慎打碎了爺爺?shù)幕ㄆ?,這是家長嚴厲的詢問:“誰干的!”兩個孩子都不出聲,在家長大發(fā)雷霆之前,哥哥挺身而出說:“是花瓶自己打碎的。”
類似的情景,相信家長們自己都曾經(jīng)歷過。接下來,多數(shù)情況是一頓‘暴風驟雨’般的訓斥,甚至是皮肉之苦。理由,常常被家長這樣解釋:“花瓶打碎無所謂!今天打你,打的是你說了謊!小時候說謊不管,長大后就不得了了!”
但是,我很想說如果在哥哥說謊之前,家長可以不用那么嚴厲,是否可以‘叫?!⒆舆@次說謊的可能?這類謊言的出現(xiàn),常常與人類或者說所有物種天生的‘趨利避害’意識有關。如果不是感覺到外界的威脅,誰會去編織這些早晚會被揭穿的謊話?然而,不能不提的是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或與其說為孩子創(chuàng)造說謊的機會,還不如說創(chuàng)造一次證明家長比孩子有能力的‘游戲’。但凡這類情況,家長都會無一例外的最終揭穿孩子的謊話,不知道家長們心里是否多少有些滿足?
其實,“說謊”在這里不僅是一個動詞。在這本書里,我們將這個詞作為形容詞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目的是用它形容那些不真實的語言、行為、感受等。然而,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時候是在接收著來自成人的謊言信息,比如:那些常常說了不算的家長;那些為了疼愛孫兒,擔心孫兒受到責難,而為其編制理由的祖父母們等等。
希望家長們可以記住這樣一句話:孩子有時說謊,是因為孩子感到心疼或者其他的負面感受,才選擇用‘否認’的方式表達。但孩子善于說謊,卻是家庭合謀的結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