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后縮和凸嘴可通過頜面特征、牙齒咬合關系及側貌輪廓進行區(qū)分。下巴后縮主要表現為下頜骨發(fā)育不足導致頦部后移,而凸嘴多因上頜前突或雙頜前突造成唇部前突。兩者可能單獨存在或合并發(fā)生,需結合影像學檢查確診。
下巴后縮者側面觀可見下頜骨體部短小,頦頂點位于鼻尖與下唇連線后方,常伴頸頦角鈍化。凸嘴患者則表現為上頜前牙槽骨或上下頜同時前突,鼻唇角銳利,閉唇時頦肌緊張。部分骨性三類錯頜畸形可能同時存在下頜后縮與上頜前突的復合表現。
下巴后縮多伴深覆蓋或深覆頜,上前牙過度覆蓋下前牙,磨牙關系呈二類錯頜。凸嘴常見開唇露齒,前牙區(qū)可能表現為對刃頜或反頜,磨牙關系可為三類錯頜。功能性檢查時,下巴后縮者前伸下頜可改善側貌,而單純凸嘴者前伸下頜可能加重前突感。
通過拍攝頭顱側位片進行測量分析,下巴后縮者SNB角小于正常值,ANB角增大,頦部至垂直參考線距離縮短。凸嘴患者SNA角常增大,上下切牙傾角異常增大,軟組織測量顯示上唇突點至審美平面距離超過標準值。三維重建可直觀顯示頜骨前后向差異。
下巴后縮易形成雙下巴外觀,下唇外翻且與頦部形成臺階狀過渡。凸嘴者鼻唇角常小于90度,露齦笑概率增高,頦唇溝變淺或消失。動態(tài)觀察說話時,下巴后縮者下頜運動幅度較小,凸嘴者可能出現唇閉合不全。
下巴后縮可能限制下頜運動,導致咀嚼效率下降,嚴重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凸嘴易引發(fā)口呼吸習慣,增加前牙外傷風險,可能影響唇齒音發(fā)音。兩者均可能造成顳下頜關節(jié)負荷異常,長期可引發(fā)關節(jié)紊亂癥狀。
建議存在頜面畸形的患者盡早就診口腔正畸科或頜面外科,通過臨床檢查結合錐形束CT評估骨骼與牙齒關系。輕度畸形可通過正畸代償治療,中重度骨性畸形可能需要正頜手術聯(lián)合矯正。日常需保持正確呼吸方式,避免口呼吸加重畸形發(fā)展,定期進行口腔功能訓練有助于改善肌肉平衡。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
202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