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孩子父母要如何處理公平原則?

|復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掃一掃”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最簡單的公平概念,就是做了好事得到獎勵、做了壞事得到懲罰??墒?,如果從小孩子的角度來看的話,他可能會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接受懲罰,并不公平,因為哥哥也應該一起受罰。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兒童對于公平的理解有一個發(fā)育的過程,大概在7——8歲的時候才會理解得和成人差不多,而幼兒對公平的認知,和我們想像的是很不一樣的。

獎勵孩子父母要如何處理公平原則?

  幼兒要的公平,是不問緣由的相同待遇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特別重視公平的,常常把這不公平掛在嘴邊。但是,他們要的公平,往往是一模一樣的待遇,所以分蛋糕的時候每個人的那塊必須要一樣大,你說哥哥飯量大、所以需要吃大塊的,弟弟馬上會覺得不公平。成年人理解的公平,是建立在需求和努力的基礎上的,但3、5歲的小孩子,要的是絕對的相同。

獎勵孩子父母要如何處理公平原則?

  美國有不止一個研究團隊對這種議題做過研究。比如你告訴一個小孩子,班上有一位同學做了好事,可以得到獎勵,然后讓小孩子去判斷如何進行獎勵,結果3、5歲的孩子大體都要把獎勵頒發(fā)給全班同學,而7 、8歲的孩子則傾向于誰做了好事誰得獎勵。3、5歲的孩子明不明白獎勵的原因是那位同學做了好事情呢?明白的。但是對他們來說,公平的意義就是每個人都得到獎勵,而不是只給那位做了好事的同學。

  這是獎勵,那么懲罰呢?近來有學者也針對兒童對懲罰的認知進行了相類似的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3、5歲的小孩子一樣會要懲罰全班同學,即使只有一個人犯了錯誤。同樣的,他們也懂得懲罰的根源在于犯錯的同學,可是他們認為,只懲罰一個人不公平,應該群體受罰。

  雖然要求絕對公平,可是自己不一定能做到

  美國學者做的一個研究里面,給每個小孩子4張貼紙,然后要求他們?nèi)シ纸o另外一個小朋友,怎么分都可以。結果3、5歲的孩子大多只分一張給別人,自己留3張,甚至一張都分全部留給自己;而7、8歲的孩子大多會與對方平分。研究者進一步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發(fā)現(xiàn)不管幾歲的小孩,都認為應該平分,這樣才公平,并且會期待其他小孩子和自己平分貼紙;只不過,大的孩子自己也能做到,而比較小的孩子卻還舍不得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出去。

  你可以解釋成小小孩比較自私,還無法調(diào)適自己想要更多的心理,不過我們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看,這是說明幼兒已經(jīng)可以相當清楚的了解社會規(guī)范是什么(應該平均分配才公平) ,但他們尚不能做到這一點,需要時間成長,要到大概8歲左右,才能不自私的做出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即使這意味著自己得到的東西會比較少。

免責聲明:本頁面信息為第三方發(fā)布或內(nèi)容轉載,僅出于信息傳遞目的,其作者觀點、內(nèi)容描述及原創(chuàng)度、真實性、完整性、時效性本平臺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涉及用藥、治療等問題需謹遵醫(yī)囑!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如有作品內(nèi)容、知識產(chǎn)權或其它問題,請發(fā)郵件至suggest@fh21.com及時聯(lián)系我們處理!

相關推薦 最新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