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佝僂病應多做哪些運動

發(fā)布時間: 2016-05-17 18:37:2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xù)觀看

手機查看

佝僂病俗稱缺鈣,在嬰兒期較為常見,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引起體內鈣,磷代謝紊亂,而使骨骼鈣化不良的一種疾病,佝僂病發(fā)病緩慢,不容易引起重視,佝僂病使小兒抵抗力降低,容易合并肺炎及腹瀉等疾病,影響小兒生長發(fā)育,佝僂病應多做哪些運動呢?

(1)爬行運動兩手和兩腳尖著地,像嬰兒一樣在地上爬行。佝僂病應多做哪些運動距離由短到長,速度由慢到快,直線爬也行,轉圈爬也行,為防止把手磨破,可戴手套,每日爬兩次,每次10~15分

(2)打滾運動將身體躺直,在床上打滾,每日兩次,每次5分鐘。為避免頭暈,速度不可太快。

(3)太極拳太極拳處處要求以腰為軸帶動四肢,使腰部始終保持自然舒適直豎狀態(tài),對駝背有很好的矯正

(4)挺胸轉體自然站立,兩手叉腰,抬頭挺胸,身體先向左轉,后向右轉,反復做30~40下。佝僂病應多做哪些運動做這套動作要盡力挺胸收腹,用力轉動。

(5)持棍轉體自然站立,兩手持1米長小木棍放在背部肩胛處,同時挺胸轉體20~30下。

免責聲明:本頁面信息為第三方發(fā)布或內容轉載,僅出于信息傳遞目的,其作者觀點、內容描述及原創(chuàng)度、真實性、完整性、時效性本平臺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涉及用藥、治療等問題需謹遵醫(yī)囑!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有作品內容、知識產(chǎn)權或其它問題,請發(fā)郵件至suggest@fh21.com及時聯(lián)系我們處理!
推薦專家 資深醫(yī)生在線免費分析病情
相關推薦
相關醫(yī)學專家在對高血壓疾病的研究后提出理想的血壓值應該在“高壓120低壓80”以下,但是經(jīng)過體育運動后人體血液流動增快,處于高度緊張興奮的機... [查看更多]

精彩問答

  • 佝僂病串珠表現(xiàn)最明顯的肋骨

    佝僂病串珠表現(xiàn)最明顯的肋骨通常是第7-10肋。肋骨串珠是佝僂病的典型體征,主要由維生素D缺乏導致軟骨細胞增殖障礙、骨樣組織堆積形成,常見影響因素有日光照射不足、膳食攝入缺乏、生長速度過快、慢性疾病干擾、遺傳代謝異常等。 1、日光照射不足: 皮膚合成維生素D需要紫外線參與,長期室內活動或過度防曬會顯著降低維生素D水平。建議每日保證10-15分鐘裸露四肢的日照時間,冬季可適當延長至30分鐘。嬰幼兒需特別注意避免正午強光直射。 2、膳食攝入缺乏: 動物肝臟、深海魚類、蛋黃等天然食物富含維生素D,純母乳喂養(yǎng)未補充維生素D的嬰兒風險較高。6月齡后應及時添加強化米粉,兒童及成人每日應攝入400-800IU維生素D,乳糖不耐受者可選擇鈣強化豆奶。 3、生長速度過快: 青春期快速生長期或早產(chǎn)兒追趕生長時,維生素D需求激增易出現(xiàn)相對缺乏。早產(chǎn)兒出生后即需補充800IU/日維生素D,持續(xù)至矯正月齡3個月后改為常規(guī)劑量。雙胞胎或多胞胎更需加強監(jiān)測血清25OHD濃度。 4、慢性疾病干擾: 慢性腹瀉、肝膽疾病、腎病綜合征等會影響維生素D吸收與活化,可能伴隨肌無力、抽搐等癥狀。這類患者需在治療原發(fā)病同時,采用骨化三醇等活性維生素D制劑,并定期監(jiān)測血鈣磷水平。 5、遺傳代謝異常: 低磷抗D型佝僂病等遺傳性疾病會導致腎小管磷重吸收障礙,表現(xiàn)為頑固性低血磷伴骨骼畸形。此類患者需要終身補充中性磷酸鹽溶液,并配合阿爾法骨化醇治療,需警惕高鈣尿癥等并發(fā)癥。 日常護理需注重平衡膳食與科學補鈣,每日保證500ml奶制品攝入,搭配深綠色蔬菜補充維生素K。學步期兒童應避免過早負重行走,可選擇手膝爬行訓練增強核心肌群。哺乳期母親每日需補充2000IU維生素D并通過乳汁傳遞給嬰兒,冬季建議每3個月檢測一次血清25OHD水平,維持在50-125nmol/L為宜。已出現(xiàn)胸廓畸形的患者應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如吹氣球、腹式呼吸等,嚴重骨骼變形需骨科評估是否需支具矯正。

  • 小孩得了佝僂病吃什么好的快

    佝僂病患兒可通過維生素D補充、鈣劑治療、膳食調整、陽光照射、定期監(jiān)測等方式改善。佝僂病主要由維生素D缺乏、鈣攝入不足、日照不足、消化吸收障礙、遺傳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 1、維生素D補充: 維生素D是治療佝僂病的核心,可通過口服維生素D制劑補充。臨床常用膽維丁乳、維生素D滴劑等藥物,需在醫(yī)生指導下根據(jù)血鈣和堿性磷酸酶水平調整劑量。嚴重缺乏者可短期采用大劑量沖擊療法,但需警惕維生素D中毒風險。 2、鈣劑治療: 鈣元素補充對骨骼礦化至關重要。葡萄糖酸鈣、碳酸鈣等鈣劑可與維生素D協(xié)同使用。補鈣期間需監(jiān)測尿鈣水平,避免長期過量補鈣導致腎結石或異位鈣化。乳制品過敏患兒可選擇檸檬酸鈣等非乳源鈣劑。 3、膳食調整: 增加富含維生素D和鈣的食物攝入,如強化配方奶、蛋黃、深海魚等。母乳喂養(yǎng)嬰兒需注意母親營養(yǎng)狀況,必要時添加輔食。避免過量攝入植酸、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竹筍等,以免影響鈣吸收。 4、陽光照射: 每日保證30-60分鐘陽光暴露,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選擇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后的溫和時段,暴露面部和四肢即可。紫外線穿透玻璃能力弱,需直接接觸陽光,但需做好防曬措施避免曬傷。 5、定期監(jiān)測: 治療期間每3個月復查血鈣、磷、堿性磷酸酶及25-羥維生素D水平。通過X線監(jiān)測骨骼修復情況,觀察囟門閉合、牙齒萌出等發(fā)育指標。遺傳性佝僂病需進行基因檢測,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佝僂病患兒的日常護理需注重營養(yǎng)均衡與適度運動。建議每日攝入500ml以上強化維生素D牛奶或配方奶,搭配豆制品、綠葉蔬菜等富鈣食物。鼓勵進行戶外活動如散步、游戲等負重運動促進骨骼發(fā)育。注意保持正確坐臥姿勢,避免過早站立行走加重骨骼變形。冬季或日照不足地區(qū)可適當延長維生素D補充周期。定期進行生長發(fā)育評估,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骨骼畸形。家庭環(huán)境中需做好安全防護,避免病理性骨折發(fā)生。通過綜合干預措施,多數(shù)患兒可在6-12個月內獲得顯著改善。

  •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怎么治

    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可通過活性維生素D替代治療、鈣劑補充、定期監(jiān)測血鈣磷水平、骨骼畸形矯正手術、遺傳咨詢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CYP27B1基因突變導致1α-羥化酶缺陷、VDR基因突變導致維生素D受體異常、母體孕期維生素D缺乏、嬰幼兒期日照不足、慢性腎臟疾病繼發(fā)維生素D代謝障礙等原因引起。 1、活性維生素D替代: 針對1α-羥化酶缺陷型患者需長期服用骨化三醇,該藥物可直接發(fā)揮生物學效應。維生素D受體異常型患者可能需要更大劑量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治療期間需密切監(jiān)測尿鈣水平以防高鈣血癥。藥物調整應在兒科內分泌??漆t(yī)生指導下進行。 2、鈣劑補充: 每日元素鈣攝入量嬰幼兒需維持300-500mg,兒童需500-800mg??蛇x用碳酸鈣、枸櫞酸鈣等制劑,分次餐后服用以提高吸收率。嚴重低鈣血癥患者需靜脈補充葡萄糖酸鈣,血鈣穩(wěn)定后改為口服維持。 3、生化指標監(jiān)測: 治療初期每2-4周檢測血鈣、磷、堿性磷酸酶及尿鈣肌酐比值,穩(wěn)定后每3個月復查。重點觀察血鈣是否維持在2.1-2.5mmol/L理想范圍,尿鈣排泄量不超過每日4mg/kg。定期進行甲狀旁腺激素檢測評估治療效果。 4、手術矯正: 嚴重膝內翻或胸廓畸形需在代謝控制穩(wěn)定后行截骨矯形術,最佳手術時機為學齡前期。輕度脊柱側彎可通過支具矯正,需配合康復科進行姿勢訓練。術后仍需持續(xù)藥物治療防止復發(fā)。 5、遺傳咨詢: 對確診為遺傳性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的家庭,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明確分型。再生育時可選擇產(chǎn)前診斷技術,孕期需加強母體維生素D和鈣營養(yǎng)?;颊叱赡旰笊龝r子女有50%遺傳概率,需做好新生兒篩查。 日常需保證每日戶外活動1-2小時,暴露面部和手臂皮膚接受陽光照射。飲食應包含富含鈣的乳制品、豆制品、深綠色蔬菜,同時適量攝入含磷的魚類、瘦肉。避免長期使用防曬霜影響皮膚維生素D合成,冬季可增加富含維生素D的海魚、蛋黃攝入。定期進行生長發(fā)育評估和骨密度檢查,學齡期兒童需注意書包減重預防脊柱負荷過重。建立終身隨訪計劃,成人期仍需關注骨代謝狀況。

  •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臨床表現(xiàn)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包括骨骼畸形、肌肉無力、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生長發(fā)育遲緩和免疫功能下降。 1、骨骼畸形: 早期表現(xiàn)為顱骨軟化,多見于3-6個月嬰兒,枕骨或頂骨按壓有乒乓球樣感。隨病情進展可出現(xiàn)方顱、肋骨串珠、手鐲征等典型體征。嚴重者出現(xiàn)雞胸、漏斗胸或下肢O型/X型腿等畸形,這些改變與維生素D缺乏導致的鈣磷代謝紊亂直接相關。 2、肌肉無力: 患兒常表現(xiàn)為運動發(fā)育遲緩,抬頭、坐立、行走等大運動里程碑延遲。肌肉張力普遍降低,腹部膨隆呈蛙腹狀,關節(jié)松弛度增加。這些癥狀源于低血磷導致的ATP合成減少,影響肌肉收縮功能。 3、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 早期可能出現(xiàn)多汗、夜驚、易激惹等非特異性神經(jīng)癥狀,尤其在夜間更為明顯。部分患兒會出現(xiàn)枕部脫發(fā)枕禿,這與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和汗液刺激有關。嚴重者可出現(xiàn)低鈣抽搐,但多見于合并甲狀旁腺功能代償不足的情況。 4、生長發(fā)育遲緩: 長期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全身生長發(fā)育,表現(xiàn)為身高增長緩慢、出牙延遲超過10個月未萌牙、囟門閉合延遲前囟超過18個月未閉。這些改變與成骨細胞活性受抑制和生長板軟骨細胞增殖障礙相關。 5、免疫功能下降: 維生素D缺乏患兒易反復發(fā)生呼吸道感染,可能與維生素D受體在免疫細胞廣泛表達有關。維生素D通過調節(jié)抗菌肽分泌影響固有免疫,其缺乏會導致中性粒細胞趨化能力和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降低。 日常需保證每日400-800IU維生素D補充,母乳喂養(yǎng)兒應盡早開始補充。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春秋季建議每日1-2小時日光照射,夏季避開正午強光。飲食中適當添加蛋黃、海魚等高維生素D食物,早產(chǎn)兒及低出生體重兒需在醫(yī)生指導下增加補充劑量。定期監(jiān)測血鈣、磷及堿性磷酸酶水平,骨骼改變明顯者需配合矯形支具治療,嚴重畸形可能需骨科手術干預。

  • 小兒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僂病怎么辦

    小兒家族性低血磷性佝僂病可通過藥物治療、營養(yǎng)干預、物理治療、遺傳咨詢、定期監(jiān)測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遺傳性磷代謝異常、腎小管功能障礙、維生素D抵抗、基因突變、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原因引起。 1、藥物治療: 針對低血磷癥狀,醫(yī)生可能開具磷酸鹽制劑補充血磷水平,常用藥物包括中性磷酸鹽溶液。為改善維生素D代謝異常,可能使用活性維生素D類似物如骨化三醇。需注意藥物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或高鈣血癥等副作用,需嚴格遵醫(yī)囑調整劑量。 2、營養(yǎng)干預: 保證充足磷攝入,可選擇富含磷的食物如乳制品、魚類、瘦肉。同時需維持適量鈣攝入,但需避免過量導致鈣磷比例失衡。維生素D補充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過量可能加重高鈣尿癥。 3、物理治療: 針對已出現(xiàn)的骨骼畸形,可進行專業(yè)康復訓練改善肌肉力量和關節(jié)活動度。嚴重畸形可能需要支具矯正,預防畸形進展。適度負重運動有助于刺激骨骼發(fā)育,但需避免過度負重導致骨折。 4、遺傳咨詢: 該病多為X連鎖顯性遺傳,建議家庭成員進行基因檢測明確攜帶情況。有家族史者孕前應接受遺傳咨詢,了解疾病遺傳模式和再發(fā)風險。對確診患兒應定期評估生長發(fā)育情況。 5、定期監(jiān)測: 需定期檢測血磷、尿磷、血鈣、甲狀旁腺激素等指標評估治療效果。每年進行骨骼X線檢查監(jiān)測骨骼發(fā)育狀況。定期評估身高、體重、牙齒發(fā)育等生長指標,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并發(fā)癥。 日常護理中應保證患兒充足日照,每天建議在陽光溫和時段進行15-30分鐘戶外活動。飲食上注意磷鈣平衡,可適當增加牛奶、奶酪、酸奶等乳制品攝入。避免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影響礦物質吸收。運動方面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既促進骨骼健康又減少骨折風險。心理支持同樣重要,幫助患兒建立積極心態(tài)面對治療。建議建立規(guī)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定期口腔檢查預防牙釉質發(fā)育不良導致的齲齒。家長應學習疾病相關知識,與醫(yī)療團隊保持密切溝通,共同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 佝僂病治療的最佳時間是什么時候

    佝僂病治療的最佳時間是嬰幼兒期,尤其是出生后2歲以內。治療效果主要與疾病分期、維生素D補充時機、骨骼畸形程度、日照時間、營養(yǎng)狀況等因素相關。 1、疾病分期: 早期佝僂病活動期治療效果最佳,此時骨骼尚未發(fā)生明顯畸形。此階段通過規(guī)范治療可使骨骼鈣化完全恢復正常。若進展至激期或后遺癥期,治療效果將顯著降低。 2、維生素D補充時機: 出生后2周開始預防性補充維生素D可有效預防佝僂病發(fā)生。對于已確診患兒,越早開始治療性補充每日400-800IU效果越好,能有效促進腸道鈣吸收和骨骼礦化。 3、骨骼畸形程度: 輕度顱骨軟化、肋串珠等改變在2歲前治療可完全逆轉。嚴重膝內翻、脊柱后凸等畸形超過3歲后往往需要矯形器或手術干預,且可能殘留永久性畸形。 4、日照時間: 夏季日照充足時治療效果優(yōu)于冬季。紫外線B波段波長290-315nm能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3,每日裸露面部和手臂曬太陽15-30分鐘可輔助治療。 5、營養(yǎng)狀況: 充足鈣攝入每日500mg以上能提升治療效果。母乳喂養(yǎng)嬰兒需注意母親維生素D水平,配方奶喂養(yǎng)需確保奶量達標。添加輔食后應多食用蛋黃、深海魚等高維生素D食物。 佝僂病患兒日常需保證每日戶外活動1-2小時,避免正午強光時段。冬季可增加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魚、金槍魚、動物肝臟等攝入。哺乳期母親應每日補充400IU維生素D,早產(chǎn)兒需加倍劑量。定期監(jiān)測血鈣、血磷及堿性磷酸酶水平,2歲前每3個月復查骨骼X線變化。注意避免長期使用防曬霜影響皮膚合成維生素D,居住高緯度地區(qū)者建議全年補充維生素D制劑。

  • 什么是嬰兒佝僂病

    嬰兒佝僂病是一種由于維生素D缺乏或鈣、磷代謝異常引起的骨骼發(fā)育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骨骼柔軟、畸形和發(fā)育異常,早發(fā)現(xiàn)和干預對預后十分關鍵。常見誘因包括營養(yǎng)不足、日照時間不足和某些遺傳或病理因素,解決方案包括飲食調整、補充維生素D和醫(yī)學治療。 1、營養(yǎng)缺乏:主要原因在于維生素D不足 維生素D在人體中負責促進鈣和磷的吸收,缺乏時會影響骨組織礦化,導致骨骼軟化。常見原因包括母乳喂養(yǎng)但未補充維生素D、嬰兒飲食中缺乏維生素D強化食品如蛋黃、深海魚類。針對這一情況,建議嬰兒每日補充400-800IU的維生素D,根據(jù)醫(yī)生建議調整劑量。同時給予富含鈣質和磷的飲食,如奶制品和豆制品。 2、日照不足導致體內維生素D合成減少 人體皮膚在陽光照射下會合成維生素D,日照不足、經(jīng)常居住于陰暗環(huán)境或室內長時間不暴露于陽光,會顯著增加佝僂病的發(fā)病風險。建議嬰兒每天在適當?shù)臅r段接受15-30分鐘的戶外日光照射,避免過度暴曬以防曬傷,同時為皮膚暴露盡量避免遮擋。需要注意冬季和高緯度地區(qū)陽光較弱,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加量補充維生素D。 3、遺傳或病理性因素加重風險 某些嬰兒可能因遺傳代謝性疾病例如維生素D依賴型佝僂病或慢性病如慢性腹瀉、肝腎疾病等引起鈣磷代謝障礙。這類情況通常需要更專業(yè)的醫(yī)學介入,包括使用維生素D活性制劑如骨化三醇或靜脈補充鈣劑,切勿自行給藥,應由兒科醫(yī)生詳細評估后給出針對治療方案。 4、骨骼異常表現(xiàn)及早期干預 嬰兒佝僂病的癥狀包括前額突出、囟門閉合延遲、雞胸、O型腿或X型腿等,如家長發(fā)現(xiàn)疑似癥狀,應立即帶至醫(yī)院,通過血鈣、血磷、X線檢查等明確診斷。早期手術矯正在嚴重畸形時可能是必要的手段,但大多數(shù)病例通過及時補充營養(yǎng)和干預即可改善。 嬰兒佝僂病雖然可引起骨骼變形,但通過早期干預完全可以預防和治療。建議家長合理安排嬰兒日常飲食和戶外活動,定期進行兒科健康檢查,若發(fā)現(xiàn)異常需盡早與醫(yī)生溝通,避免骨骼發(fā)育帶來難以挽回的影響。

  • 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怎么辦

    小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可通過補充維生素D、增加日照時間、調整飲食結構、藥物治療及定期監(jiān)測等方式改善。該病通常由日照不足、維生素D攝入不足、鈣磷代謝異常、生長速度過快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補充維生素D: 每日補充400-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制劑是基礎治療措施,早產(chǎn)兒或低體重兒需遵醫(yī)囑增加劑量。維生素D能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直接改善骨骼礦化障礙。母乳喂養(yǎng)嬰兒需額外補充,因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 2、增加日照時間: 建議每日暴露面部和四肢皮膚接受陽光照射15-30分鐘,紫外線可促使皮膚合成維生素D。注意避免強烈日光直射,玻璃會阻擋紫外線,需開窗或戶外活動。冬季或高緯度地區(qū)需延長日照時間。 3、調整飲食結構: 添加富含維生素D的輔食如蛋黃、動物肝臟,以及鈣含量高的乳制品、豆制品。母乳喂養(yǎng)期間母親應多食用海魚、蘑菇等食物。避免過量攝入谷物類食物,其所含植酸會干擾鈣吸收。 4、藥物治療: 中重度患兒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維生素D制劑,如維生素D2膠丸、維生素D3注射液。合并明顯低鈣血癥時需配合鈣劑治療。治療期間需定期檢測血鈣、磷及堿性磷酸酶水平,防止維生素D過量中毒。 5、定期監(jiān)測: 每3個月評估身高、體重、頭圍等生長指標,觀察方顱、肋骨串珠等體征變化。通過X線檢查腕部骨骼改善情況,血液檢測25-羥維生素D水平應維持在50-250nmol/L。合并骨骼畸形者需轉診骨科評估。 日常需保證嬰兒每日奶量達標,6月齡后逐步添加含鈣豐富的輔食如奶酪、芝麻醬。鼓勵爬行、站立等適度運動刺激骨骼發(fā)育,但避免過早負重行走。冬季可適當延長維生素D補充周期,居住在高樓密集區(qū)的家庭可選擇紫外線燈輔助治療。出現(xiàn)多汗、夜驚等早期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避免遺留O型腿、雞胸等后遺癥。哺乳期母親每日需補充600-800國際單位維生素D,通過乳汁傳遞營養(yǎng)。

  •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原因有哪些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主要由日光照射不足、膳食攝入不足、生長發(fā)育過快、疾病因素及藥物影響等原因引起。 1、日光照射不足: 皮膚通過紫外線照射可合成維生素D,長期室內活動或高緯度地區(qū)冬季陽光不足時,體內合成量顯著減少。嬰幼兒每日需保證30分鐘以上戶外活動,但需避免強烈陽光直射。 2、膳食攝入不足: 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未及時添加強化配方奶或輔食易導致缺乏。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包括海魚、蛋黃、肝臟等,但單純飲食難以滿足嬰幼兒每日400IU的需求量。 3、生長發(fā)育過快: 早產(chǎn)兒、低出生體重兒及快速生長期的嬰幼兒對維生素D需求激增。出生體重小于2500克的嬰兒體內儲存量不足,生后前三個月生長速度可達每月3厘米,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制劑。 4、疾病因素: 慢性腹瀉、脂肪吸收不良綜合征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吸收。肝膽疾病如膽汁淤積癥可能導致維生素D羥化障礙,腎臟疾病則會干擾活性維生素D的生成。 5、藥物影響: 長期使用抗驚厥藥物如苯巴比妥會加速維生素D分解,糖皮質激素可抑制腸道鈣吸收。這些藥物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配合維生素D補充劑使用。 預防維生素D缺乏需從孕期開始,孕婦每日補充400-800IU維生素D可提升胎兒儲備。嬰幼兒出生后應及時補充維生素D制劑,堅持母乳喂養(yǎng)者需持續(xù)補充至2歲。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選擇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后的柔和陽光照射。飲食中適當添加深海魚、強化谷物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合并鈣缺乏時可配合碳酸鈣等鈣劑。定期進行生長發(fā)育監(jiān)測,出現(xiàn)多汗、夜驚、方顱等早期癥狀時需就醫(yī)檢測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

  • 兒童患佝僂病與哪種維生素缺乏有關

    兒童佝僂病主要與維生素D缺乏有關。維生素D缺乏會影響鈣磷代謝,導致骨骼發(fā)育異常,表現(xiàn)為方顱、雞胸、X型腿或O型腿等典型癥狀。 1、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關鍵營養(yǎng)素。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腸道對鈣的吸收率顯著下降,血鈣水平降低會刺激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導致骨骼中的鈣被動員入血,長期可造成骨骼礦化障礙。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未補充的母乳喂養(yǎng)兒更易缺乏。 2、日照不足: 皮膚通過紫外線照射可合成維生素D3?,F(xiàn)代兒童戶外活動減少、防曬措施過度、霧霾天氣等因素均會影響內源性維生素D生成。建議嬰幼兒每日接受10-15分鐘日光照射,但需避開強光時段。 3、攝入不足: 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有限,主要存在于海魚、蛋黃、動物肝臟等。輔食添加不及時或挑食偏食的兒童易出現(xiàn)攝入不足。我國建議出生后數(shù)日即開始每日補充400IU維生素D制劑。 4、吸收障礙: 慢性腹瀉、乳糜瀉、肝膽疾病等會影響脂肪吸收,而維生素D屬于脂溶性維生素,此類患兒更易出現(xiàn)缺乏。炎癥性腸病患兒需監(jiān)測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 5、代謝異常: 肝腎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過程。維生素D需經(jīng)肝臟25-羥化酶和腎臟1α-羥化酶兩次轉化才具生物活性。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兒需直接補充活性維生素D制劑。 預防佝僂病需保證每日維生素D攝入,鼓勵適量戶外活動。哺乳期母親應補充維生素D,嬰兒出生后盡早開始補充。已確診患兒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治療劑量的維生素D,并定期監(jiān)測血鈣、磷及堿性磷酸酶水平。日??蛇m當增加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酪、芝麻醬、蝦皮等,但需注意避免與影響鈣吸收的菠菜、竹筍等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同食。運動方面建議進行適度的負重運動如爬行、站立等,促進骨骼發(fā)育。

×

特約醫(yī)生在線咨詢